(简称天保GEF项目),该项目将通过加强政策和激励框架、提高机构和自身能力、改善地区的ECO服务、保护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拓宽天然林用地(NFUL)可持续管理融资渠道,支持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LDN)的目标。该项目与全球环境基金第七增资期土地退化重点领域目标“创造有利环境,支持自愿执行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保持一致。
该项目在重庆市巫溪县实施以来,构建了一套高效的多层级合作治理机制,成为国际退化ECO治理的中国样本。本政策解读旨在系统梳理巫溪景观区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多层级治理框架、协作模式与政策支撑体系,为类似生态修复项目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参考。
项目的长期愿景是实现国家与天然林用地相关的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实现此愿景的途径如下:
三是引入森林景观恢复(FLR)方法,改善项目区的天然林用地的生态恢复力,以修复ECO服务、保护全球重要生物多样性以及确保地方社区的社会经济福祉。
生态修复:通过退化天然林用地修复,构建以天然林为主体的健康稳定森林生态系统。
国际示范:形成可供国际借鉴的技术体系,特别是在纯林升级改造为混交林、裸地混交林营造、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林斑块间廊道建设、退化天然林恢复方面。
乡村振兴:通过技术培养和训练、劳务合作等方式惠及当地居民(女性占比50%),实现生态保护与绿色生计协同发展。
巫溪景观区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国际-国家-省级-县级-乡镇”五级联动的治理架构,国有林场、村(社区)、公司参与,各层级职责明确、协同高效。
UNDP-GEF:提供项目资金支持与技术指导,定期组织国际专家团队开展现场考察、中期评估、终期评估。
生态建设工程管理中心:下设天保GEF项目国家执行办公室,具体实施机构,组织年度培训与跨省经验交流。
(2)市级专家团队:提供政策、技术支撑,如能力发展和森林景观恢复推广、参与式景观评估和森林景观恢复示范管理、生计发展模式示范、天然林用地森林景观恢复示范、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及其能力建设、天然林用地政策和景观战略、监测评估-安全保障等方面。
(2)跨部门协作:林业局、农业农村委、生态环境局、财政局、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委、公安局、人力社保局、自然资源局、水利局、文化旅游委、县妇联等部门协同推进。
(3)技术支撑:聘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市东城区天恒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开展科学评估与监测。
企业与合作社:在巫溪县境内的涉林企业、专业合作社、乡镇、村(社区)居民参与劳务合作与生计模式创新。
巫溪景观区项目形成了“政策-技术-资金-村(社区)”四位一体的政策支撑体系,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2.绿色金融探索: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和碳金融结合政策创新,引导资金流向环保、低碳、可持续的领域,以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
1.国际经验本土化:借鉴森林景观恢复(FLR)等国际理念,结合巫溪实际创新技术路径。
3.科学监测评估: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负责建立监测样地,定期开展植被恢复效果评估。
4.能力建设:针对村民、林业工人开展病虫害防治、可持续生计模式等实用技术培训。
巫溪景观区项目在实践中形成了三大特色合作治理模式,具有非常明显的创新价值和推广意义:
3.整体效益:统筹考虑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优化三生空间(即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2.文化价值挖掘:建设老鹰茶文化公园及茶香小院,提升生态产品文化附加值。
答:UNDP-GEF:中国典型水土流失区退化天然林用地修复与管理(简称天保GEF项目)
答:一是纯林升级改造为混交林;例:红池坝林场核草坝管护站12社15-1小班,小地名老屋场,国有林,通过疏伐、种源树保留、利用现有林隙或林窗人工补植栓皮栎、加强对更新层的管理等措施实现将针叶纯林升级为树种组成丰富、林下灌草盖度高、枯落物储量多的华山松-栓皮栎混交林。
二是裸地混交林营造;例:红池坝林场红池坝管护站53社19小班,在红池坝景区中心,国有林,通过清林整地、造林设计(补植雪松、鸡爪槭、红桦)、幼林抚育等措施,营造生态韧性较高且景观效果好的雪松-鸡爪槭-红桦多树种混交林(景观+生态防护)
三是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例:文峰镇思源村3社21小班,小地名毛湾,集体林,商品林(用材林),通过伐除华山松的枯死木、濒死木、受害木、病源木和马尾松弱木等,同时对保留木可适当修枝,改善林分卫生状况,增强林分通透性;标记并保留林内槭树、檫木、灯台树、青皮椴、木姜子等多树种的种源树;对现有目的树种天然更新做标识,避免人工抚育作业对幼苗的破坏;当天然更新幼苗周围灌草较高影响幼苗生长时,及时采取割灌、折灌等作业措施为幼苗生长提供光照和生长空间等措施促进林内乡土阔叶树种的天然落种萌发,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
四是天然林斑块间廊道建设;例:红池坝林场西溪流管护站56小班、59小班、62小班、68小班和36小班,天然林斑块间存在灌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天窗等的阻隔,阻碍了动植物交换和迁徙。通过采取人工补植方式引入云杉;将林分内现有零星或群团状分布的华山松等乔木树种选为种源树;“割灌+人工破土”的方式促进华山松天然更新;对现有火棘等有价值的灌木树种进行修枝整形等措施在天然林斑块间通过人工补植,增加林分内乔木树种分布,形成乔灌草完整结构,提高森林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廊道的连通。
五是退化天然林恢复。例:红池坝林场红池坝管护站55社12小班,国有林,人工用材林,因大面积发生“红脂大小蠹”导致非常严重的森林退化,但是林内仍有部分未感染病虫害的健康树木,主要有青冈、栎类、漆树、灯台树、野山樱、榆树等。由于华山松大小蠹危害引起的森林退化,属于健康退化型。通过标记及采伐虫害木(带虫木);虫害木伐桩剥皮覆膜处理;采伐剩余物清理及清运;按照“去劣留优、去密留稀”原则,对局部过密、杂乱的林分,伐除长势较弱、枯立木、风折木、枯死木、濒死木等,全面清林割灌,创建健康的森林卫生条件;对有培育价值的下木(如开花灌木)进行疏枝整形;将青冈、栎类、灯台树等选为种源树并标记,清理种源目标树周围的箬竹等杂灌、杂草及藤本促进天然更新;更换树种解决由病虫害造成森林退化的根本措施。实现对由病虫害造成的退化林做修复,使其转化为健康稳定的多树种异龄复层混交林。
答:天保GEF项目巫溪县景观区构建的多层级合作治理机制,通过国际国内联动、政府市场协同、科技社区融合,探索出了一条退化天然林用地修复的有效路径。该项目不仅显著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土地退化防治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例:蒲莲镇茶香小院、野鹿窖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居民按照劳务合作方式参与茶制品制作获得产品受益分成。
3.企业层面:通过招投标形式参与渝东北岭谷项目、国土绿化、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森林可持续经营等涉林相关项目。
答:天保GEF项目分为:国际、国家、省(市含专家团队)、县、乡镇(社区含村社)5个层级。
截至2025年5月,巫溪景观区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大多数表现在以下方面:
1.面积指标:累计完成森林修复9774公顷,占示范总任务的61.86%。
2.技术多样性:涵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纯林升级为混交林、退化林修复、裸地混交林营造、生态廊道建设等多种措施。
协作效率:多层级治理框架明显提高了政策执行效率,得到UNDP驻华代表高度评价。